“勞役代償”——環境污染者的環保救贖
2018-04-17
顧紹成是連云港市贛榆區浩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3年前,他因經營一家化工廠造成環境污染而被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在被判賠償的同時,還要通過“勞役代償”的方式,2年內提供960個小時的環保公益勞動。如今,顧紹成不僅完成環保公益勞動,還承包了2000畝荒山搞起了休閑生態農場,用他的話說叫“環保救贖”。
(4月15日《檢察日報》)
據了解,顧紹成是全國首例“勞役代償”受罰者,當初顧紹成在經營石英石加工廠期間,超標排污,導致龍北干渠及其下游的河流、稻田受到大面積污染。他被判通過“勞役代償”的方式,2年內提供960個小時的環保公益勞動。他每天在園藝場進行衛生清潔、林木修剪、果木澆水等工作,通過親力親為,他的觀念漸漸發生了轉變,看著自己親手種下的樹苗慢慢長大,看著自己的環保公益勞動讓環境越變越美。正是利用于這960個小時的環保公益勞動,讓昔日的環境施害者,漸漸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全國首倒“勞役代償”受罰者將荒山變“浩田”,就更彰顯勞役代償制度的意義。他看到進行環保公益勞動的園藝場附近的荒山缺少開發,已經閑置許久,就想到在荒山上做果木,修路建園,開發成休閑生態農場。在他的開發下,荒山變成了生態農場,既能給他帶來利益,也有助于環境公益事業,有助于生態環境保護。
顧紹成此舉,一方面是因進行“勞役代償”,讓環保意識在他內心萌生,實現了自我蛻變。另一方面,他經營石英石加工廠超標排污,受到法律的懲治,這對他來說,顯然是一個很好的教訓。所以,顧紹成此舉也是理性的選擇,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相關部門的有力監管之下,唯有兼顧經濟與生態,企業才可能走得長遠,如果還像以前一樣為了賺錢罔顧生態保護,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要能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更要讓更多環境破壞者受到應有的懲罰。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污染者、環境破壞者、阻撓環境保護的既得利益者或主動或被動地變成環境保護者,完成環境救贖,共同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來源:青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