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冒用您單位名義做環評?
2017-09-21
誰在盜用您單位的環評資質?更確切的說,誰在冒用您單位的名義、偽造您單位的資質證書、公章、編制人員簽字開展環評工作?
環評單位的答案很肯定:不知道。
這類事件報道的并不多,是不是這種違法犯罪行為本來就不多呢?
其實不然,只是很難發現而已。
環保部每年抽查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就經常出現冒用環評資質編制報告書的行為。2015年環保部開展的《全國環評機構專項整治行動》中,據環保部發文披露的冒用環評資質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違法行為就多達11起(見環保部辦公廳文件,環辦環評函﹝2016﹞218號和219號),而這次抽查的報告書(表)僅為200多本。照此推算,全國每年審查的環評報告書(表)二十萬項左右,冒用環評資質編制的報告書數量是多少?將是何等驚人的數據!
冒用環評資質行為給環評單位帶來了極壞的負面影響。不法分子唯利是圖,沒有半點責任心,編制的報告書(表)質量低劣,完全是對付,嚴重損害環評單位名譽,影響環評單位市場開拓,進而帶來潛在的經濟損失,成了困擾環評單位的心頭病。
環評單位并非不想知道誰在冒用本單位環評資質,而是無從得知。全國現有環評審批部門3000多個,環評單位要想查證自己的資質在何處被冒用,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能否發明一種警報器,當自己單位的資質被冒用時馬上報警?
答案是肯定的,能!
“清寧環評項目管理系統”的橫空出世,為冒用環評單位名義、偽造環評單位資質證書、公章、編制人員簽字這種違法犯罪行為敲響了喪鐘。該軟件六項功能之一的“環評資質被盜用即時報警功能”,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感覺很神秘,其實原理很簡單。
據軟件開發人員介紹,該軟件通過大數據挖掘和分析,在全國范圍內循環監視,對來自各個環評審批部門的擬審批環評項目與本單位實際完成的環評項目一一對比,當出現冒用本單位名義的環評項目時,系統將會即時向該單位發出警報,給出被盜用資質的項目名稱、建設單位、審批部門及相應時間等信息,環評單位據此可向審批部門取證報案,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環評單位通過及時維權,減少自己的名譽損失和經濟損失,從此不必擔憂自己的資質被冒用的問題。
“環評資質被盜用即時報警功能”只是該軟件的一項輔助功能。該軟件的主要功能是解決環評項目編制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實施質量控制問題的。
其姊妹篇“清寧環評技術支持系統”,利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將為環評工作者打造一款完美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輔助編寫工具,從而優化編寫環境、提高工作效率。據悉,該軟件將于明年完成測試并投入使用。
想了解軟件的更多信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智能環評”,或通過以下渠道聯系河北清寧環境科技有限公司。